新闻资讯

业内知识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48-8866

hr@beijingcaiwu.com

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01号院

经典案例

董事长与法人代表权利区别:从王老板创业故事看企业治理关键点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7-31 05:53:14 点击量:62

王老板在北京朝阳区开了家餐饮公司,开业半年后遇到件烦心事。公司要签200万的食材采购合同时,采购经理拿着盖公章的合同找董事长签字,却被财务告知"必须法人代表签字才有效"。这位创业多年的老板突然发现,自己虽然是公司董事长兼大股东,但在对外签约时居然不如一个挂名的法人代表说话管用。

法人代表是企业的"法律嘴巴"

就像王老板遇到的情况,法人代表对外能直接代表公司说话。去年海淀区有家科技公司,法人代表私自用公司名义借款500万,虽然其他股东都不知情,但法院最终判定公司必须还债。法人代表签字就像给合同盖了个"法律钢印",比董事长签字更有法律效力。

董事长是企业的"战略大脑"

王老板虽然签约受限,但在公司内部依然掌握实权。他主持董事会决定开了三家分店,调整了核心管理团队。就像中关村某互联网公司,董事长推动公司转型做跨境电商,两年内业绩翻了三倍。董事长的权力更多体现在战略决策和人事任免上,是把握企业方向的舵手。

权利错位可能埋下隐患

朝阳区发生过真实案例:某公司法人代表长期由财务总监担任,结果这位总监利用职务之便转移公司资产。后来虽然被追究刑事责任,但公司已遭受不可逆损失。王老板听完这个案例后,马上把法人代表变更为自己信任的联合创始人,同时完善了用章审批制度。

最佳配置就像齿轮咬合

现在王老板的公司形成了合理分工:他作为董事长把握发展方向,法人代表由执行董事担任,重要合同必须双签。这种模式就像国贸某上市公司的做法,既保证决策效率又防范风险。最近他们顺利拿到300万投资,投资方特别赞赏这种权责分明的治理结构。

新闻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