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业内知识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48-8866

hr@beijingcaiwu.com

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01号院

经典案例

金融公司法人责任:从真实案例看企业掌舵人的法律风险与应对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8-06 06:49:05 点击量:13

去年北京某知名金融公司因违规操作被监管部门开出天价罚单,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不仅面临千万罚款,还被终身禁止进入金融行业。这家曾经管理百亿资产的机构一夜崩塌,起因竟是张某为完成业绩指标,默许业务部门虚构交易数据。调查发现,公司章制度形同虚设,财务审批全凭张某口头指示,最终导致系统性风险爆发。

法人不是挂名头衔

张某在法庭上反复强调"我只是挂名法人",但判决书明确指出:工商登记载明的法定代表人,对外代表公司意志。就像案例中张某虽未直接参与造假,但其放任管理的行为已构成主观故意。北京朝阳区法院近三年审理的37件金融类案件中,有29位法人因"未勤勉尽责"被追责。

签字背后的千斤重担

某私募基金法人李某的遭遇更值得警醒。他在未审阅具体条款的情况下,签署了含有保本承诺的基金合同。后来产品暴雷,投资者拿着有他签字的材料成功索赔。法院认定"法人签字即视为公司确认",李某个人房产最终被强制执行。

日常管理中的雷区

西城区某支付机构法人王某的案例颇具代表性。他以为只要管好大方向就行,把人事任免权完全交给总经理。结果该总经理任用亲属把控关键岗位,通过虚增工资套取资金。事发后王某因"用人失察"承担连带责任,这个案例提醒我们:法人对高管团队的监督义务不能假手于人。

风险隔离的智慧

对比之下,海淀区某科技金融公司做法值得借鉴。他们建立法人"权责清单",明确所有对外文件需经法务、财务双审核才能用印。在去年行业整顿中,该公司因完善的内部制衡机制,成为少数全身而退的机构。法人赵某说:"我的每个签名旁边都留有复核人签字,这不是不信任,是职业保险。"

退出机制的学问

东城区法院去年处理的特殊案例发人深省。孙某在辞去P2P平台法人半年后,仍被追究任职期间的违规责任。原来他离职时未配合完成工商变更登记,系统显示他仍是法人。法官特别提示:法人变更必须完成工商备案公示,仅内部决议不能免除责任。

新闻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