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业内知识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48-8866

hr@beijingcaiwu.com

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01号院

经典案例

企业负责人与法人区别大揭秘:从真实案例看两者权责差异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8-01 05:09:31 点击量:26

去年北京一家科技公司闹出了大乌龙。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总一直以为自己就是法人代表,直到公司需要办理银行贷款时才发现,营业执照上登记的法人竟然是公司前台小李。原来当初注册时为了图省事,张总随手填了小李的信息。结果现在银行要求法人签字,小李却早已离职,整个贷款流程卡了整整三个月。

法人不是"当家的"

很多人会把企业负责人和法人混为一谈。就像张总的故事,法人只是法律意义上的"签字工具人",而真正掌握公司方向盘的往往是实际控制人。北京朝阳区曾有个餐饮品牌,法人是老板的远方亲戚,结果亲戚擅自用公司名义借款,老板直到被起诉才知道。

责任划分有讲究

海淀区有家教育机构特别典型。法人是位退休教师,实际运营的校长觉得这样能规避风险。结果机构出现经营问题,退休教师因为法人身份被列入失信名单,养老金账户都被冻结了。法院判决时说得很清楚:法人就像公司的"脸面",出了问题第一个要负责的就是这张脸。

变更要及时

通州区发生过更戏剧性的事。某公司法人离职五年都没变更,期间公司被起诉,法院传票直接寄给了早已搬家的前法人。等这位倒霉的前员工发现时,已经被限制高消费了。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常说,法人变更和换手机号一样,不及时办理后续全是麻烦。

代持风险要警惕

现在不少创业者喜欢找亲戚朋友当挂名法人,丰台区就有个案例。表哥替表弟当法人,结果表弟公司欠债跑路,讨债的天天堵在表哥家门口。警察说得很直白:"营业执照上写谁的名字,法律就找谁说话。"

新闻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