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资讯

业内知识

联系我们

电话:400-848-8866

hr@beijingcaiwu.com

北京市丰台区马家堡东路101号院

经典案例

投资人签订法人合同前必须知道的5个关键点——从北京某科技公司纠纷案说起
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7-18 02:59:58 点击量:97

2021年,北京一家科技公司的两位投资人因法人代表变更爆发激烈冲突。张总和李总共同出资500万成立公司,初期约定由张总担任法人。经营两年后,李总突然要求更换法人并修改公司章程,理由是"法人权力过大"。由于当初的合伙协议对法人权责约定模糊,双方僵持不下导致业务停摆,最终对簿公堂。

法人≠股东的法律身份

就像这个案例中的张总,很多人误以为投资多自然该当法人。实际上法人代表是法律意义上的"公司发言人",要对外承担法律责任。北京朝阳法院审理时发现,该公司章程中写着"法人由主要出资人担任",却没明确法人具体权限,这为日后矛盾埋下隐患。

合同里必须写清的三大条款

后来接手案件的律师指出,如果当初协议明确记载:1.法人签字权限(如单笔支出超过50万需双签)2.法人变更触发条件(如连续两年亏损)3.法人违规追责机制,这场纠纷本可避免。现在北京很多专业代理机构制作的投资协议,都会专门设置"法人权责章节"。

警惕工商变更的蝴蝶效应

该科技公司在僵持期间,因法人拒绝配合年检被列入异常名录。等他们打完官司再想办理银行贷款时,发现企业征信已受影响。现在北京工商局办理法人变更平均要15天,期间所有需要法人签字的业务都会暂停。

代持协议的特殊风险

有个细节值得注意:李总曾提议让财务主管代持法人身份。这种操作在北京中小微企业很常见,但去年海淀区就有类似案例,代持人突然失联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。法院特别提示,代持关系必须公证且约定高额违约金。

退出机制的黄金条款

这个案子最终调解成功,关键是有位调解员发现他们协议第12条写着"重大分歧时可由第三方机构评估股权"。后来双方按评估价完成了股权转让。现在北京投资圈里专业的协议,都会把法人退出路径写得像象棋规则一样清楚。

新闻资讯